這個歪果仁告訴你大閘蟹背后的文化
這個歪果仁告訴你
大閘蟹背后的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天勞累過后的一頓美食是對自己最大的慰勞;而我說“食以蟹為鮮”,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的螃蟹簡直就是中華美食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秋風起、秋水漲、秋菊黃,每年中秋前后,都是螃蟹正當肥的時候。街頭又巷尾,家長也里短,在飲食男女看來,不過就一句話:吃蟹要緊!
說起螃蟹的代表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陽澄湖
大閘蟹,陽澄湖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雖然各地的
大閘蟹基本品種相同,但是由于水域和養殖方法的不同,在外觀、口味上都會有所區別,而陽澄湖
大閘蟹是公認知名度最高的
大閘蟹品種,不僅體大、肥美、營養豐富,還以其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的特點在螃蟹中獨占鰲頭,是中國政府為保護源產地優質產品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而陽澄湖也已成為了
大閘蟹的代名詞。那么陽澄湖
大閘蟹為何負此盛名,又比其它螃蟹好在哪?來自美國的戴天樂(Jackson)參加了《當一天中國人》節目到阿四蟹莊體驗一個普通蟹農平凡的一天,借此來尋找陽澄湖
大閘蟹久負盛名的秘密,說起阿四蟹莊來頭可不小,作為陽澄湖地區第一家養蟹的品牌已經有30年的豐富經驗了。
在阿四蟹莊度過的一天體驗到了出湖捕蟹、捆扎螃蟹、售賣閘蟹、品嘗螃蟹等等。不僅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在陽澄湖上普通的養蟹人的辛苦與勞累,也感受到這份自給自足和自然和諧共處的閑適與悠然。蟹莊的老板小朱告訴戴天樂:陽澄湖的
大閘蟹之所以如此鮮嫩肥美得益于陽澄湖“萬頃碧波水連天”的環境,無污染的清澈水質與碧綠茂盛的水草,而且一定要“人放天養”才能培育出最正宗的
大閘蟹。看來
大閘蟹并不能過多地人為干預它的生長,自然會給它最理想生存環境,
大閘蟹也可以說是自然的恩賜了。
那么作為一個有文化的品蟹人,吃螃蟹這件事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早在周朝時,人們就鄭而重之地用“蟹胥”來祭祀祖先。《釋名》說其做法是“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也就是用發酵過的蟹膏來祭祀先祖,這個時候中國才有記載吃螃蟹的先例。
蟹之成名,始于東晉魏晉之前的時期,對于蟹還稱不上“品”,只是人們開始流行吃螃蟹。《晉書》里有個叫畢卓的人,酷愛吃螃蟹,平生最大愿望就是用船載著百斛美酒,泛舟水上,然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想想這樣的人生也是快哉。
宋元時期,出現《蟹經》和 《蟹譜》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兩本關于蟹的專著。人們開始專門著書來寫螃蟹,可見螃蟹在歷史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由“橫行霸道”的怪獸,成為了上的了大雅之堂的美味。
明清時期,蟹宴文化達到頂峰,品蟹專業工具“蟹八件”出現。所謂“蟹八件”,是明代工匠發明的一整套吃蟹工具,八件東西分別是小圓砧、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釬子、小匙,蟹八件集墊、敲、劈、叉、剪、夾、剔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是吃螃蟹時必備的好工具。吃蟹分為文吃和武吃,而文吃就必須要借助“蟹八件”來精細的剔除每一絲蟹肉,最后保持蟹殼完整拼回原樣。
世上大概沒有別的食物能給人帶來這樣高貴的愉快,然而相較于其他果腹的食物而言,螃蟹顯得并不出彩。再大的螃蟹,可吃的內容也極有限,堅甲利殼拆起來又甚是艱難,為了吃蟹而扎破手指的并不鮮見,若只是為了飽腹,還不如囫圇吞一碗紅燒肉來得痛快。然而,就是這樣精致的麻煩使吃蟹人有了身份。市井小民每日碌碌于柴米油鹽,吃飯只求飽腹,是沒有雅興去慢慢吃蟹的,即便偶一為之,也未免缺乏耐性,甚至連殼帶肉地大嚼一番。能享受持螯之樂的,大多是衣食無憂的文人雅士。若再有酒與菊相伴,吟詩作對,揮毫灑墨,簡直可以超唐軼宋,直追魏晉。
螃蟹堅甲利足,橫行逞兇。凡罵民賊、貪官,常借用于它。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在一次國民黨浙滬警備司令宣鐵吾的宴會上,被邀請揮筆作畫。他在宣紙上畫出一只大螃蟹,題跋:看你橫行到幾時?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借薛寶釵的筆,寫出了“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陽秋空黑黃”的食蟹名句,譏笑怒罵那些兩腳蟹,讀后使人倍感痛快淋漓。因此現如今螃蟹并不只作為一種食物端上餐桌,同時吃進口中的也是中華民族充滿智慧、淵源流長的文化。
作為外國人的戴天樂在體驗過一天中國田園式的生活后也開始喜歡上了這里。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在極端化,工作向快節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里伸入,過于急躁而失去了雅興。回歸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許簡單但卻充滿從一而終的味道,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式生活吸引人的原因。